7月3日 诸葛亮的失误

林军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58小说网 www.58xs.io,最快更新柳传志管理日志最新章节!

    在清人赵藩撰书的“能攻心则反侧自消,从古知兵非好战;不审势即宽严皆误,后来治蜀要深思”名联前,我和几位创业老伙伴对诸葛亮一生的成败得失不禁感慨系之。回想起幼时,我熟读《三国演义》,是诸葛亮的忠实“粉丝”。想当年,诸葛亮计出奇谋,三分天下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千百年来,他是作为智慧与道德的双重象征留在中国人心里的。然而,他不仅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,而且蜀国还是三国中最先亡国的一个。为什么他会是这样一个结局?

    诸葛亮之败,固然有当时复杂的政治、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因素,但我认为他本人培养人才不力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。在他用兵点将的时候,一般我们很难看到团队核心成员的决策参与,更多的是诸葛亮个人智慧的专断。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葛亮的绝对依赖,广大谋臣及将领缺乏决策的实际锻炼。后来他身居丞相高位,工作多亲力亲为,没有放手着力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,造成后来“蜀中无大将,廖化充先锋”的局面。他最后选定姜维做接班人,也主要还是让姜维任事,对姜维如何定战略、如何处理内政,尤其是处理与成都朝廷集团的关系等方面缺乏悉心培养指导。他这么干不行,连他的对手司马懿也看出来了,说孔明“食少事烦,其能久乎”,每次吃得那么少,事务繁杂又事必躬亲,肯定活不长了。果然不久诸葛亮就积劳成疾,过早离开了人世。

    ——2007年1月接受《竞争力》的采访

    背景分析

    1992年美籍华人、美国寰球实业董事长赵连仁在南阳武侯祠写下了“运帷幄之筹谋,披肝沥胆,六经以惟二表;本圣贤者道范,寄命托孤,三代而下此人”的赞美诗句。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角度分析,清康熙二年(1663年)十月南阳知府王维新称赞诸葛亮为“韬略宗师”一点也不为过。诸葛亮确实伟大,他堪称我国历史上一位战略管理大师。不过,在接班人问题上,诸葛亮确实做得不算成功。

    不仅仅是柳传志,前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长严介和也对诸葛亮作出过同样的评价,这位黑马富豪说过:“诸葛亮事必躬亲而后无能人,我不能让太平洋建设集团太依赖自己。”从团队建设和事业传承的角度上说,诸葛亮式的做法并不值得推崇。

    行动指南

    培养和选择可以接替自己的人,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。